经过多年培育,我国智能制造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总体上看,我国智能制造发展从初期的理念普及、试点示范阶段进入试点示范引领、供需两端发力、多方协同推进的新阶段,通过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当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75.1%。智能制造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呈现出以下两个新趋势。智能制造的人本化。人本智能制造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新理念,智能制造的发展开始重点考虑社会的制约因素,智能制造系统设计正在纳入人的因素,人的利益和需求日益成为生产过程的核心。譬如,人机合作设计和人机协作装备的推出,使人从许多机械化生产中解脱出来,人与机器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协作完成各项工作,推动产业模式的变革。
智能制造的多领域集成发展。在早期,智能制造主要侧重于物理系统的感知与集成,随后开始与信息系统进行深度融合,近年来则进一步与社会系统进行融合。在多领域集成发展的过程中,智能制造通过不断融入更多的制造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催生出预测制造、主动制造等数据驱动的制造新模式,使制造模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制造系统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我国制造业正在积极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新趋势,并且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技术上抢占了优势地位。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使智能制造的人本化推进缓慢。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智能制造应用试点工作,推进示范项目、推广典型经验。截至2021年底,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工业APP数量突破60万个,建成了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较大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但企业智能化转型尤其是实现人机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国许多企业仍处于工业2.0、工业3.0阶段,对生产设备、业务流程等进行全面更新或者改造升级,对工人进行新技能培训,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但资金等要素短缺严重限制了企业的人本化改造。

智能制造的一些基础性技术存在短板,使多领域集约发展的根基不牢。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部分智能制造技术,包括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以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仍存在短板。
筑牢技术底基,夯实智能制造发展核心动力。强化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仿生制造等基础研究,推动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中深度融合发展。聚焦制造业企业生产全过程,以“揭榜挂帅”方式集中资源,攻克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围绕工业母机、智能传感等关键领域,整合资源力量建设智能制造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

深化推广人本化的应用,拓展需求侧拉动作用。智能制造技术重在应用,因此,应根据人的特性和需求,打造出可供选择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培育推广智能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聚焦企业、行业等转型升级需求,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推动企业各环节智能化改造,探索有效推广路径,实现智能制造从点到线到面的系统发展。